保留,還是不保留?
保留,還是不保留? 劉志良牧師
中文的文字可以淺白,但意義卻很深遠,可說是雖淺猶深。舉例說:「保留」這詞語是淺白的,但卻包含深邃的意思。那就讓我們由淺入深地談論一下。
對物
我們最常使用「保留」這詞語是對物件的保留與否,那就是要保存,還是丟棄?事實上,不少人常面對保留與否的掙扎,包括舊的衣服、過期雜誌、幼時物品等。每年到了暑假,又是要對孩子物件下決定保留或不保留的時候了。若要保留,須想一想有否空間存放新學年的物資?若不保留,在有需要時便要花錢再買。當家居因保留儲存的物資愈發增多而空間減少,家人之間的磨擦便會加增。但這邊廂丟棄,那邊廂卻又補購的話,在資源有限的家庭也可能是釀成衝突的導火線。
對人
我們亦會在對人的層面使用「保留」這詞語。對某人「有所保留」就是對他的品格或能力等存有懷疑,「毫不保留」則多是指完全信任。明顯地,對人的信任多是漸漸累積而成的,從初認識時的「有所保留」漸漸演變為「毫不保留」。但當然也會因被發現不夠真誠度,而由起初的「沒有保留」變為「有所保留」,甚至是「有很大程度的保留」。這一點若是應用在家庭夫妻的關係上,更是影響深遠的。因為若是夫妻之間因互不信任而「各有保留」,便是與名曲《愛是不保留》唱反調了。家庭又怎會幸福呢!
對事
再進一步的「保留與否」乃是對事方面的。那多數是對事情的判斷角度或處理的妥善程度而出發的。若對判斷或做法存有不同的意見,甚或極不同意時,便說為「有所保留」;但對判斷或做法認同支持的,便說是「毫不保留」,也就是完全認同的意思。那麼你對世界的事,是「有所保留」還是「毫不保留」?
對主
最後是我們對主有沒有保留的問題。若有人是「有所保留」,即是他並沒有全心信靠主和委身信仰,對很多事情斤斤計較,不會全然投入教會生活。不但為自己保留很多時間和資源,也對主和教會付出很少的代價和關心。在外觀上,僅是有限度的參與,多方面皆不投入。在聚會時輕輕的來,也輕輕地走,不帶走一點雲彩。
相反來說,有的人卻因感受到主的愛極深,知道主因愛我們,便毫不保留地付上生命重價來救贖我們,為我們犧牲受苦受死,也就被主愛激勵,委身回報主恩,愛主不保留,毫不計較為事奉付上了多少的時間和代價。
聖經記載馬利亞感謝主耶穌拯救她的兄弟拉撒路(參約十二1-3),就趁耶穌來到伯大尼那被治癒大痲瘋的西門家裏坐席的時候,「拿着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旁邊的人看出那是值三十多兩銀子的珍品(價值是常人近一年的工資),便批評她是「枉費香膏」。但耶穌卻讚賞「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參可十四3-9)那是從主耶穌的口中印證馬利亞感恩的愛,是毫不保留的。
我們有否感受到主耶穌的恩和祂的愛呢?我們對祂的回應,是保留,還是不保留?
結語
一個家庭是否喜樂和滿有生命力,關鍵是家人之間是否有不保留的愛。當家人願意毫不保留付上代價來服事來關愛,家人之間便被愛所激勵,以愛心服事作回報。這樣,家人便一起享受愛的豐盛成果。但家人若是各有保留,只想在家裏取得個人好處,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一分力,那家的資源便在家人各自保留下變為匱乏,家不成家。須知道家就應該是不保留地愛的空間呢!那麼你對你家的付出,是保留,還是不保留?你對神的家的付出,又是保留,還是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