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與門徒訓練
全人教育與門徒訓練
劉志良
我們的教會在辦學服務上蒙恩發展,去年與今年各開辦了一間新的幼稚園,使我們學校整體的數目上升至十間了。當面對着發展的機遇與資源的衡量時,我們自然要檢視教會的使命傳承是否有效能,作考慮鞏固發展還是擴張發展時重要參考。
一、使命傳承的反省
辦學使命更新
香港教會辦學歷史讓我們知道,初時不少基督教學校的開辦目的,是要藉教育服務榮神益人,見證基督教信仰。後來福音派思想更新了,教會多重視辦學是為要向學生傳揚福音,帶領他們接受救恩,作基督徒。近年在全人教育思潮影響下,教會多明白到辦學是要向下一代(包括信徒與非信徒的子女)提供基督化全人教育,讓他們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們的心,都一齊增長。(參路二52)因此,現時不少基督教學校都重視從「智慧」、「體能」、「靈性」和「社交」四個層面均衡培育學生成長的全人教育。然而我們不可忽視全人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育下一代學會謀生的技能,懂得照顧自己與家庭並貢獻社會,更要緊的是要使他們明白真理、信靠救主、跟隨基督,做祂的門徒,按祂的心意行事為人,成為世上的鹽和光,分享基督的恩惠和祝福給其他人。(鄒永恆2014:133-136)
植堂使命更新
香港教會發展歷史讓我們知道,初時不少教會植堂拓展的目的,是要廣傳福音,帶領更多人信主得救。當門徒訓練的教導漸漸受到重視以後,不少教會明白到單是領人歸主受洗加入教會是不足夠的,還要給他們栽培訓練,使他們作主的門徒,委身信仰,在教會、家庭、職場和社區為主作見證。近年在華人興起承擔宣教使命的思潮影響下,不少教會都瞭解到不應只重視建立本地教會,因為教會的使命是要「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參太二十八19-20),所以多了教會參與推動宣教事工,支持宣教士,差遣短宣配搭帶領福音未得之民信主,並支援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工作。
配搭承擔發展
傳統上大部分的教會都把辦學的工作、植堂的工作和宣教的工作,分為三個不同的功能部門去管理,前者歸教育部、中者歸植堂部、而後者歸宣教部。然而這種分工方式容易使教會領袖與信徒都把提供全人教育看為教育部的責任,而把拓展分堂看為植堂部的責任,又把宣教差傳看為宣教部的責任。各部門按自己承責的重點努力,若是願意在有餘力時與其他部門配搭,已算很好了。但三者既然都是教會承傳的責任,我們豈不當積極思考怎樣加強分工合作,讓整體有更優良的發展嗎?
這樣,「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大使命不再只是教會母堂與宣教部的責任,也是學校與分堂的承擔;「植堂拓展」不再只是母會植堂部與分堂的責任,也是學校配搭發展的承擔;「全人教育」不再只是母會教育部與學校的責任,也是母會其他部門與各分堂配合推動的承擔。
二、傳承使命的配搭
學校角色發揮
當學校醒覺自己也是有份於「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大使命的,便不再單單重視引領學生追求學術發揮,指引他們規劃職業導向,培養他們建立良好品格,孕育他們領受福音得救等,為學校教育事工的焦點,也會積極與教會配搭合作,加強為學生進行門徒訓練,讓他們靈命堅強、委身信仰、成為成熟的門徒。
學校常會陶醉於學生在公開試的驕人成績、體藝活動的彪炳表現、以及決志人數的可觀增長上,但我們須注意根據不少基督教中學反映的實況,幾年學校生活之間縱然有一半或以上的學生曾決志信主,但其中卻少於一半會參加學校團契聚會或教會聚會,而畢業後能繼續信主和在教會成長的更不足一成。這龐大的流失量反映一個實況:跟進不足和支援不足。跟進不足是指學生信主後欠缺即時的信仰跟進和成長栽培,也缺乏系統地培訓他們作主的門徒。支援不足是指這項工作不論在工種與人力上都遠非校內教職員所能承擔的,所以教會領袖與信眾的支援配搭是十分重要的。
學生若在求學階段便認定人生的使命不僅是賺錢謀生、組織家庭、貢獻社會,也透過接受宣教教育,認定基督徒都應該參與「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的事奉。當學生清楚自己正確的人生標竿是甚麼,並且有何等偉大的意義,他們也必認真求學、努力裝備,參與校園的福音工作,配搭校內教師與教會同工為初信學生提供門徒訓練,引領他們一起在教會聚會和成長,並參加學校與教會合辦的青少年學生短宣活動,開廣視野,體驗對福音未得之民服事的意義。這才是全面的全人教育呢!
分堂角色發揮
當教會分堂醒覺自己是有份於「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大使命,以及「全人教育」的使命,堂會領袖與信徒便不再視學校為提供活動場地的組織單位,卻是一起實踐為下一代提供基督化全人教育的拍擋、以及並肩實踐宣教使命的伙伴。分堂不單按章則條例參加植堂部會議,也當積極參與母堂宣教部的事奉,關心教育部的事工,強化在校園配搭教職員從事學生門徒訓練的工作,加緊栽培慕道者、決志者與初信者,引領他們在主裏成長。分堂同工又可協助校方給學生提供宣教教育,配搭校方組織短宣活動,參與帶領基督徒學生探訪宣教工場,藉認識當地的文化、歷史、經濟與信仰而瞭解福音發展。可以對那些民族造成甚麼影響,帶給他們怎樣的祝福。這樣,學生可早日獲得適切的門徒訓練與宣教培育的機會。
當分堂同工配搭學校教職員培育學生,應按學生不同年齡的成長特性來培育他們(胡范純英1990:107-109;馬偉利1990:117-122),並在從事門徒訓練事工時,應用以青少年為中心的門訓策略和技巧來揀選、訓練和塑造學生領袖,以取代傳統的目標為本事工導向(黎惠儀2002:94-96);也不可只看重聖經知識的傳遞,而要在引導學生學習聖經時,也研討如何在生活實踐所學習的,須知不能學以致用的知識很容易被摒棄的。(Yount
2008:69-70)因此,當我們設計培育學生的課程時,應考慮他們的處境,在真理學習時加入實踐應用的思考與討論,不要讓信仰裝備成為屬靈空談。導師們也要與學生建立個別溝通的關係,多嘗試明白他們的困難,引導他們靠着主的智慧和能力計劃未來人生(Worthington
1982:62,97-99,181-187)。
上文提出不少曾在校園決志信主的學生在畢業後離開信仰的現象,這是不少駐校教牧與學校教職員都容易感到灰心的事。因為他們總覺得事倍功半,很多栽培的功夫都似是白花的。雖然他們曾為學生開設栽培班、帶領參加訓練營、甚至提供深入的門徒訓練課程,但眼見信主的學生在升學進修或進入職場後,便漸漸流失了。當然人離開教會或在信仰流失通常都不是單一因素的,乃有多種原因,但許志超教授在《離開信仰和離開教會的一些前因》研究報告總結,指出那些從沒有領袖給予他們事奉機會的信徒,是較容易流失的,原因是他們不能投入,也沒有信仰體驗而融入教會之中。(許志超、劉永發、劉月愛、張樹輝,2015:13)許教授的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不論是教會信徒或信主學生,都要及早吸引他們多參與教會生活,並投身各樣的事奉,讓他們體驗信仰的力量與挑戰,經歷主愛的感力與更新,發揮生命的美善與恩賜,以致信仰不致與生活脫節,靈命健康全人成長。那才讓學校有多些優秀的基督徒校友,教會也有更多委身事奉的會友呢!
母堂角色發揮
當教會母堂醒覺「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大使命並不是宣教部的專利事工,也是教育部與植堂部可以配搭發展的,而「全人教育」與「植堂拓展」等工作也是需要與宣教部的關注與配搭,母堂宣教部的發展方向便要相應更新,不再只策劃如何在母堂內實施宣教教育,也看重如何在資源與人力上配搭學校與分堂推動宣教教育,讓各校師生與各分堂會眾及早開廣宣教視野,透過加強門徒訓練,與優化宣教教育,孕育更多具宣教心志的門徒,倍增實踐「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大使命的動力。
當信徒明白「全人教育」的服務並不是獨立於「植堂拓展」與「宣教差傳」的事奉,而是彼此關聯和互相影響的,就會更投入支持教會辦學的事工。學校得到教會充分的支持與殷切的代禱,便會在資源與動力上都大得提升,有更美好的發展,教育效能也得更大的發揮。
教會領袖在思考如何推動學校參與實踐「使萬民作主門徒」的使命時,必須有更新的思維,明白學生時代的慕道者與決志者與其他年齡階段的人不同,他們的品格、喜好與習性都仍在成長階段,需要很大空間的包容與接納、栽培與指導、鼓勵與代禱。我們應給予他們與服事他們的教職員及教牧同工信任,接受那些適合他們卻可能有別於我們習慣的培育方式,讓他們在面對成長的眾多挑戰時,有更堅實的後盾支持,安心地探索真理、體驗信仰、回應難處、經歷門徒訓練過程的各種考驗,得勝眾多試煉,長成優良的品格,育成美好的靈命,作主耶穌的忠誠門徒。
三、門訓式全人教育
當談到全人教育與門徒訓練時,我鼓勵學校與堂會考慮採用香港基督少年軍這制服團隊的服務。因為這個制服團隊的訓練,正是結合了全人教育與門徒訓練的原素。
基督少年軍是一個基督教制服團隊,它提供的訓練有長線門徒訓練的特色,學員分為小綿羊(三至五歲或就讀幼稚園的學童)、幼級組(五至八歲或幼高至小三的學童)、初級組(八至十二歲或小四至小六的學童)、中級組(十一至十八歲或中學生)及高級組(十六至二十一歲或中四以上學生),由導師依據各組學員不同的成長階段提供系統和有跟進紀錄的培訓。各分隊一般會每週集隊一次,透過步操、技能教導(例如:急救、遠足)、體能訓練、社交技巧訓練、靈性培育、真理學習等,加上營會活動促進隊員在團隊生活中互動學習、彼此相愛、配搭合作而建立深厚的友誼,再配合不同級別的獎勵計劃,使隊員在 身、心、靈方面得到均衡的發展,培養他們成為愛主的基督徒、青少年領袖及社會中的良好公民。(香港基督少年軍:2015)
基督少年軍的培訓目標源於路加福音二章五十二節指引的「智慧」、「體能」、「靈性」和「社交」四個層面的全人健康成長發展。按訓練的指引,成熟的隊員會被培訓為小隊長,學習在團隊中作領袖,畢業後又會受邀請接受導師訓練,學習牧養和栽培年紀較幼小的隊員,承接那門徒訓練的使命。
香港基督少年軍重視學校與教會的合作配搭,它要求各學校分隊都必須與教會合作發展,才會批准註冊成立,若單是學校有意為學生成立是不容許的。當學校有意籌辦基督少年軍,便要物色到有堂會應允合作配搭,並派出教牧同工擔任隊牧,支援分隊的靈性牧養與真理教導工作,才可向總部申請成立學校分隊。因此,教會可以在這個實踐全人教育與門徒訓練的項目上,與學校合作發揮,為培訓下一代的成熟領袖作貢獻。
結語
全人教育與門徒訓練,都是實踐「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大使命時的重要環節,兩者息息相關,互相配搭。優良的全人教育可培育大量全面成長與恩賜發揮的基督徒,優化的門徒訓練可造就更多見證信仰與委身使命的成熟門徒。因此,宣稱提供基督化全人教育的學校,必須重視學生的門徒訓練工作,須知道主耶穌頒示「要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大使命,也包含要使學生作主的門徒的元素呢!另一方面,宣稱實踐基督大使命的教會,也應把握神給予的機會與賜予的資源,發展基督教學校,使基督教會的發展生生不息。
(按:本文作者為香港靈糧堂教育部顧問。)
參考書目
Worthington,
Everett L. (1982). When Someone Asks for Help: A Practical Guide for
Counseling. Illinois: Inter Varsity Press.
Yount, William R. (2008). The Teaching
Ministry of the Church.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香港基督少年軍(2015)。參閱香港基督少年軍網頁https://www.bbhk.org.hk。
馬偉利(1990)。「宗教教育與青少年身心發展」。《邁向90年代的基督教宗教教育》。香港:華人基督教宗教教育促進會。
胡范純英(1990)。「成長中的少年人」。《邁向90年代的基督教宗教教育》。香港:華人基督教宗教教育促進會。
許志超、劉永發、劉月愛、張樹輝(2015)。「離開教會的一些前因」《時代論壇》(第1434期)香港:時代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黎惠儀(2002)。「這個團契不太悶」(頁89-93)及「生命師傅:與青少年人同行的模式」(頁94-97)。《讓青少年到我這裡來》。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
鄒永恆(2014)。《活學活教──建立主門徒》。香港:華人聖經教導推行會。